欢迎访问莱扶佑护工网

返回首页

联系我们

细心呵护,真诚服务

全方位的服务 让您的生活无忧

24小时咨询电话

13379244990

当前位置:
首页>新闻中心>行业新闻

破局与创新: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评估与展望

发布时间:2025-01-14

浏览次数:71

本期内容,我们来谈一谈调研中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思考。

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深,老年人群对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的叠加需求日益凸显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应运而生,旨在满足老年人对医疗和养老的双重需求。然而,医养结合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痛点、堵点与难点。过去半年,我们持续深入一线,深入调研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现状,以期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。(因篇幅原因,我们主要阐述观点)

9d842e3522f5d125a4700e6549e1482b.jpg

一、现状评估


(一)痛点分析

1. “医”的视角

一是医疗资源挤兑。慢性病老年群体长期占据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的床位,导致医疗资源过度损耗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能够有效缓解这一问题,但实施过程中,部分老年人因缺乏对其他养老方式的了解,仍倾向于选择医院作为养老场所。二是医院转型阵痛。为满足老年人医疗护理需求,部分一级或二级综合性医院进行改制转型,但面临经济效益预期不明朗和医护人员转型意愿不高等问题。三是专业医生缺乏。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规模有限,难以单独设立医疗部门,需聘请外部医生提供服务。然而,医疗事故风险和成本收益考量使得在职或离休医务人员不愿意参与。

2. “养”的视角

一是紧急医疗资源缺失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普遍缺乏紧急医疗资源,难以满足老年人突发性医疗需求。二是服务机构链接断裂。在养老机构中设立医疗护理医院或诊断治疗室面临高门槛,导致具有转型想法的养老机构望而却步。三是医保衔接困难。部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尚未纳入医保定点,老年人医疗护理费用难以报销。

3. 融合的视角

一是服务人才短缺。医养结合机构服务人员不仅需要专业护理实践能力,还需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。然而,年轻人通常不愿意从事此类工作,导致人才短缺。二是社会力量缺失。长期照护服务仅靠公办机构难以满足需求,社会资本因盈利空间小而趋于规避风险。三是医疗资源供需错配。大型三级医院床位紧张,而中小型医院床位长期空闲,患者过度追求“大”医院造成资源闲置浪费。

图片

二、堵点分析



1. 医与养的边界难以疏通

学界对“医”与“养”的边界认识不统一,导致服务边界难以疏通。随着大健康与大卫生理念的推广,“医”的内涵不断外延,而“养”的内涵也富有层次弹性。这种边界不清的现象在理论和实践中形成了自说自话的现象,阻碍了医养结合服务的发展。

2. 关键制度建立受阻

一方面是长期护理保障制度缺失。我国缺乏独立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,导致整合照料难以实现。虽然已开始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,但仍存在制度缺乏标准化、长期护理服务界定不清等问题。另一方面是医疗保险报销制度不完善。现行医疗保险报销主要针对疾病诊疗与治疗期间,缺乏对疾病观测期及康复期的支付标准。这导致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内的医疗与康复阶段医保报销比例不统一,产生不合理支付现象。

3. 传统养老观念转变困难

家庭养老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,子女将父母送去养老机构视为“不孝”。这种观念导致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了解不深,仍将其与传统养老院混为一谈。同时,部分老人受传统观念影响,拒绝接受小型社区提供的医养结合服务。

二、成因剖析

医养结合中的问题并非单一存在,而是交织在一起。部分问题是“养”的问题,部分是“医”的问题,还有部分是共同的问题。此外,社会事业的交融也增加了问题识别的难度。因此,对医养结合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精准识别至关重要。

(一)政策推行面临“三难”困境

一是监管之难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对象具有特殊性,涉及行动不便的老人。老人对服务不满时往往不知如何解决,导致政府监督部门得不到有效反馈。二是执行之难。医养结合政策推行中涉及利益重新划分和管理体系改变,必然对原有群体造成影响。同时,医养结合机构改革涉及面广,牵涉群体数量庞大,给政策执行增加困难。三是落实之难。医养结合机构受到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,导致权责模糊不清、管理效率低下。职能交叉部分可能重复监督或无人监管,增加政策落实的困难。

(二)行业现金流管理面临难题

一是资金来源单一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发展需社会资本参与,但因服务特殊性、市场准入门槛高、法律法规缺失等原因,投资方利益难以保障。二是资金运行效率偏低。部分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未被纳入医疗保险,收费标准偏高导致老年人难以负担。同时,“养老地产”新型项目存在监管不到位、圈地行为等问题。三是资金效益不足。老年医养结合机构未形成规范的市场运行体系,机构发展能否得到预期利益仍是一个问题。资金效益问题不能解决,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推广将难以走上正轨。

图片

三、对策建议



(一)消除医养结合痛点:策略性嵌入“医”与“养”

第一,建立灵活衔接机制。支持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签约合作,简化审批登记程序。同时,推进医务从业人员与老年人家庭签订医养服务合约,完善激励机制和灵活工作机制。

第二,专业人员有效供给。高校应培养职业能力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,实现人才开源。通过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结合,对在职人员进行中短期培训,成立职业技术培训团队进行社会人员招聘培训。提高专业技术人员薪酬待遇和晋升通道顺畅性。

第三,优化资源配置。拓宽“医养结合”服务主体的供给渠道,鼓励一级、二级医院及社区卫生院设置“康复——护理——临终关怀”等性质的“医养结合”型养老机构,减轻三级医疗机构压力。

(二)打通医养结合堵点:边界疏通、制度设计与理念转变

第一,边界疏通。调整养老制度与医疗制度,使医疗卫生服务规划与养老服务规划相接,保证基本制度相容。合理扩大医保覆盖范围,将部分服务纳入医保报销体系。

第二,制度顶层设计。规范医养机构制度,制定专业的食品药品安全制度、护理标准制度等。完善医养结合法律保障体系,明确行业标准,提高市场准入门槛,严惩违法行为。加强药品、保健品、公共产品的监管。

第三,转变传统养老理念。发扬“孝养”文化,创造良好的道德舆论环境。提高从事老年服务业人员的社会认可度,在从业培训、薪资待遇和舆论引导方面给予支持。有效利用媒体宣传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信息,引导供需双方精准对接。

(三)破解医养结合难点:精准识别问题、政策精准导引与资金有效支撑

第一,精准识别问题。以老人医养需求为中心,探讨“保健——预防——疾病急性期治疗——疾病慢性期治疗——长期照护——安宁疗护”有机衔接过程中对“医”和“养”的需求偏好,避免认知性错误。

第二,政府出台指引性政策。协助制定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行业标准,规范行业准入门槛及其发展动向。建立医养结合会议体制,构成多方联动的管理体系。利用新媒体精准推送政策信息。

第三,拓宽资金有效支撑路径。充实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基金,让个体或家庭缴纳少量医养结合保险费,并由中央政府进行补偿。扩充医养结合保险基金筹资渠道,政府统筹福利彩票公益金并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启动资金。引入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保险基金管理,提高资金运行效益。




13379244990

微信二维码